【解放日报】中国歌剧“土洋之争”助推探索


发布时间:

2025-01-09

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正在江苏举行,本届中国歌剧节特别聚焦民族歌剧的创作,既有《白毛女》《小二黑结婚》等经典,也有8部原创民族歌剧。

第三届中国歌剧节正在江苏举行,本届中国歌剧节特别聚焦民族歌剧的创作,既有《白毛女》《小二黑结婚》等经典,也有8部原创民族歌剧。自今年文化部实施“中国民族歌剧传承发展工程”以来,民族歌剧在全国各地的创作排演再掀热潮。
上海音乐学院原创民族歌剧《贺绿汀》11月20日刚完成首演,原创歌剧 《汤显祖》 又于12月20日、21日在兰心大戏院上演,为明年1月赴捷克和匈牙利演出做最后准备。与此同时,上海歌剧院原创民族歌剧《田汉》和《晨钟》(原名《李大钊》)正在紧锣密鼓地创作当中,音乐会版将于明年先后上演。

 

要创作精品需大浪淘沙

 

歌剧作为舶来艺术,百年来不断在中国进行着民族化实践。《白毛女》《小二黑结婚》《洪湖赤卫队》《江姐》和《党的女儿》等经典民族歌剧赢得了老百姓的喜爱。但在民族歌剧的创作过程中,一直伴随着观念之争。今年上海国际艺术节歌剧论坛上,众多专家学者对何谓民族歌剧、如何在民族性和国际化中找到平衡等问题发表了不同的见解。比如,中国戏曲的“板腔体”曾在《白毛女》《小二黑结婚》等作品中广泛运用。但在今天如果固守“板腔体”,对于民族歌剧的创作来说则是一种束缚。
中国歌剧的“土洋之争”已持续多年,这样的争论在上海音乐学院副院长廖昌永看来是一件好事,有助于形成多元探索局面。他认为,中国歌剧的创作应该两手抓,一方面借鉴西方歌剧国际化的语汇和制作经验,另一方面传承中国传统文化,树立民族特色,弘扬民族精神。“中国历史长河中有那么多值得被挖掘的素材,那么多值得被赞颂的英雄。西方歌剧发展到今天,那些经典剧目都是在400多年的历史当中沉淀下来的。我们中国歌剧要创作精品,也有一个大浪淘沙的过程,大家要多一点耐心。”

加强歌剧推广和国际交流

 

在西洋歌剧的普及推广方面,上海歌剧院近年积累了丰富经验。西洋歌剧的观众和民族歌剧的观众是否一致?如何更好地拓展民族歌剧的市场并推动其走向国际?上海歌剧院党委书记范建萍说,在民族歌剧《田汉》和《晨钟》创作初期,营销策划就已介入。《晨钟》讲述李大钊的故事,歌剧院已在制定推广计划,比如在线上线下开展朗读李大钊信件的活动等。

近年来,上海音乐学院越来越强调教学、创作和科研结合。随着国际化办学发展,上音原创作品也得到更多机会登上国际舞台。明年1月原创歌剧《汤显祖》赴捷克和匈牙利巡演,就是一次国际间创作经验和办学经验的双重交流。

 


 

在线留言

填写您的电话和E-mail信息,将有助于我们及时与您取得联系,尽快解决您提出的问题。